轉載-地方新聞-拍土地變遷 楊哲一用現場談理念
YourNews - 2012年1月6日 上午11:34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拍土地變遷 楊哲一用現場談理念
(Your News記者蕭奕雯台北報導)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所學生楊哲一有當代地景攝影藝術家之稱,曾以系列環境變遷的攝影作品入圍100年青舵獎特殊貢獻獎,是唯一入圍的藝術家。
楊哲一透過攝影藝術喚起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他認為藝術也能貢獻、影響社會。
從小在宜蘭二結鄉下長大的楊哲一經常到田裡偷挖地瓜、抓蚯蚓,不愛讀書,只愛到處跑來跑去。大學也常翹課,跑遍全台灣。因為純樸的成長背景,讓他對環境充滿好奇心。現在於中央研究院全球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工作的他結合專長和興趣,這些經驗都成為楊哲一攝影的養分。
楊哲一的攝影作品呈現人為和自然的衝突點,拍攝土地因為人類而造成的變化。他表示,災區照片就是人為景物回歸自然的景象;礦坑系列作品則代表人造的風景。
楊哲一表示,拍攝時會維持一定的距離,「由現場自己說話」讓觀者能客觀的觀賞,進而反思
(Your News記者蕭奕雯台北報導)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所學生楊哲一有當代地景攝影藝術家之稱,曾以系列環境變遷的攝影作品入圍100年青舵獎特殊貢獻獎,是唯一入圍的藝術家。
楊哲一透過攝影藝術喚起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他認為藝術也能貢獻、影響社會。
從小在宜蘭二結鄉下長大的楊哲一經常到田裡偷挖地瓜、抓蚯蚓,不愛讀書,只愛到處跑來跑去。大學也常翹課,跑遍全台灣。因為純樸的成長背景,讓他對環境充滿好奇心。現在於中央研究院全球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工作的他結合專長和興趣,這些經驗都成為楊哲一攝影的養分。
楊哲一的攝影作品呈現人為和自然的衝突點,拍攝土地因為人類而造成的變化。他表示,災區照片就是人為景物回歸自然的景象;礦坑系列作品則代表人造的風景。
楊哲一表示,拍攝時會維持一定的距離,「由現場自己說話」讓觀者能客觀的觀賞,進而反思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