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經新聞-香港的前世今生──在金融經貿中心突圍的有機農墟
台灣立報 - 2012年1月12日 下午11:10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香港的前世今生──在金融經貿中心突圍的有機農墟
■嚴曉輝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城市,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高度現代化,城市化率100%,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但是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卻出現越來越多的發展困境:資源短缺、物價高漲、就業困難,公共開支居高不下,居民生存壓力巨大;近年來,人們對現代化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逐漸產生懷疑,於是,一小批人開始了新的返鄉運動,他們回歸土地,宣導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們想遠離都市。
香港的經濟發展大體上歷程經歷了資源型經濟、工業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3個階段。其主要歷程可以梳理成以下5個年代:
1842年:英國佔領香港,依靠香港的資源優勢進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這個時期,除了為轉口貿易服務的造船業業,製造業沒有大規模發展;
1940年代:二戰前後以上海抽紗業為代表的工業投資轉移到香港,促使了香港進入製造產業的大發展時期;
1980年代:西方經濟危機下的貿易壁壘,和大陸對外市場開放,促使香港工業迅速縮減並向北轉移,金融資本逐漸興起;
1990年代以後,香港逐步轉型為貿易、投資等服務型為主的經濟模式,主要服務於東南亞日益興起的製造產業;
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金融市場和貿易行業受到衝擊,陷入經濟動盪時期。
香港經濟發展的三大階段
資源經濟時代:1940年以前,香港主要依靠本地資源和港口優勢,發展農業、漁業、手工業、造船業、轉口貿易為主,依靠綜合經濟的方式形成原始積累。在資源經濟時代,本土資源和勞動力的結合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那個時期的經濟形式主要以分散經營和小型優勢產業為主,後來的工業化、機械化則加速了這一過程。在英國殖民者統治香港時期,由殖民者的資本化程度和香港的資本經濟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英政府在這一時期並沒有注重在香港發展製造業,他們更看重內地的上海、天津等地。
工業發展時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伴隨著二戰以後全球工業化的興起,以上海抽紗業為代表的工業投資轉移到香港,促使了香港進入製造產業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產業資本在香港迅速擴大,以抽紗業、紡織業和塑膠業為代表,這些產業都曾創造過世界之最,在1970到1980年代,香港一度成為全世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一時期,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是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也就是福特主義為主的工業發方式。
金融資本的興起:從1970年代開始,香港工業開始面臨全球資源短缺困境和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隨後,香港工業北遷,全港經濟開始了由製造業出口經濟向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的大轉型。在大陸工業發展的大好環境下,近半個世紀的製造業發展經驗給香港的資本市場帶來了新的春天,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迅速發展,股票、地產、金融和資訊產業很快成為香港的主要經濟形式。在金融資本發展時代,投資、併購、代工、採購和全球行銷是主要方式,概念、品牌、技術、全球市場成了資本家們搶佔的新領域,香港的主要產業也正式從福特主義過渡到後福特主義的金融資本時代。
▲依靠港口優勢,香港經濟版圖不斷擴張,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高度現代化的結果,香港發展成為城市化率100%的地區。圖為香港金融區,攝於2010年9月27日。(圖/路透)
經濟風險轉嫁於工人
於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口,香港的經濟發展從來都伴隨著全球化的擴展過程。早期的金融資本是為產業擴張服務的,產業資本為了擴大生產、降低成本,通過投資的形式向全球擴張,當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則異化於產業資本,形成獨立系統,吞噬資源,追求資本增值。全球化的過程越來越變成一個不斷對外擴張、掠奪資源、轉嫁環境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過程。無論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城市向農村、工業向農業。香港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樣是經歷著這一過程: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高增長,是建立在大量製造業工人被剝削的基礎之上;80年代以後產業大轉型,又是建立在這批產業工人大量失業的基礎之上;近年來金融資本條件下地產霸權的興起,再一次剝奪了他們最後的生存空間;每當金融危機來臨,主要風險則轉嫁於工人失業,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增發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其主要承擔者都是廣大市民。
2008年以來的歐洲國家危機,給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蒙上一層沉重的陰影,這次危機的一系列事實就是:當經濟增長不能滿足預期的超前消費,就會發生信用危機,最終導致銀行破產、金融崩盤;當經濟持續下滑,政府財政收入縮減的時候,不能相應縮減公共開支,減少國民福利,接踵而來的是財政負債,赤字累累;當全球資本大量過剩,貨幣超量發行,引發大規模通貨膨脹,導致本幣貶值、貨幣主權喪失甚至國家破產。
消費主義決定青年的價值觀
香港在殖民統治時期,保留了西方國家高度現代化的政治制度;在製造產業發達時期,香港形成了高成本的現代化社會福利制度和公共服務體制;優越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今天的高度資本化的國際金融中心。然而我們同時意識到,香港是一個資源及其短缺的地區,雖然經濟總量龐大,但城市所需大部分物資是依賴外部供給,尤其是糧食和飲用水資源。
市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在任何一次經濟動盪面前都顯示出其脆弱的一面。工業產業轉移的後遺症,一直影響著香港。目前,服務行業占香港所有行業的90%以上,1980年代遺留的製造業產業工人已經不能繼續為轉型後的產業服務,近幾年都面臨退休和養老,香港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使得每年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公共開支,而財政開支不斷增加的前提是:經濟永遠保持持續增長,而以服務業為主要經濟形式的經濟增長條件就是不斷刺激消費,以維持產業繁榮。
大量發行信用卡是刺激消費的一種方式,通過信用卡可以促使人們購買自己當前還沒有能力支付的消費品,屬於超前消費行為。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公佈的統計資料。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市面流通的信用卡總數為1,620萬張,是香港人口數量的兩倍還要多。在香港,高校學生憑學生證和身分證就能輕易申請到銀行信用卡,通過信用卡可以不在家長的監督和管理下,購買各種消費品,而這些沒有獨立經濟能力、沒有成熟消費價值觀的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後首先學會的是如何消費,這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直接影響他讀書和未來就業作的價值取向,大多數學生由於對未來工作收入預期過高,導致提前透支的信用貸款在畢業後無法償還而給家庭造成負擔,銀行也因此產生大量壞帳。
過去十多年,香港一直是大陸消費者的購物天堂,這種消費結構長期構建在香港優惠的關口政策和方便的世界貿易通道。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高速增長,消費市場日益龐大,香港的這種消費優勢大不如前。相反地,由於大陸遊資炒作,極大
■嚴曉輝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城市,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高度現代化,城市化率100%,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但是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卻出現越來越多的發展困境:資源短缺、物價高漲、就業困難,公共開支居高不下,居民生存壓力巨大;近年來,人們對現代化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逐漸產生懷疑,於是,一小批人開始了新的返鄉運動,他們回歸土地,宣導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們想遠離都市。
香港的經濟發展大體上歷程經歷了資源型經濟、工業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3個階段。其主要歷程可以梳理成以下5個年代:
1842年:英國佔領香港,依靠香港的資源優勢進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這個時期,除了為轉口貿易服務的造船業業,製造業沒有大規模發展;
1940年代:二戰前後以上海抽紗業為代表的工業投資轉移到香港,促使了香港進入製造產業的大發展時期;
1980年代:西方經濟危機下的貿易壁壘,和大陸對外市場開放,促使香港工業迅速縮減並向北轉移,金融資本逐漸興起;
1990年代以後,香港逐步轉型為貿易、投資等服務型為主的經濟模式,主要服務於東南亞日益興起的製造產業;
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金融市場和貿易行業受到衝擊,陷入經濟動盪時期。
香港經濟發展的三大階段
資源經濟時代:1940年以前,香港主要依靠本地資源和港口優勢,發展農業、漁業、手工業、造船業、轉口貿易為主,依靠綜合經濟的方式形成原始積累。在資源經濟時代,本土資源和勞動力的結合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那個時期的經濟形式主要以分散經營和小型優勢產業為主,後來的工業化、機械化則加速了這一過程。在英國殖民者統治香港時期,由殖民者的資本化程度和香港的資本經濟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英政府在這一時期並沒有注重在香港發展製造業,他們更看重內地的上海、天津等地。
工業發展時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伴隨著二戰以後全球工業化的興起,以上海抽紗業為代表的工業投資轉移到香港,促使了香港進入製造產業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產業資本在香港迅速擴大,以抽紗業、紡織業和塑膠業為代表,這些產業都曾創造過世界之最,在1970到1980年代,香港一度成為全世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一時期,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是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也就是福特主義為主的工業發方式。
金融資本的興起:從1970年代開始,香港工業開始面臨全球資源短缺困境和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隨後,香港工業北遷,全港經濟開始了由製造業出口經濟向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的大轉型。在大陸工業發展的大好環境下,近半個世紀的製造業發展經驗給香港的資本市場帶來了新的春天,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迅速發展,股票、地產、金融和資訊產業很快成為香港的主要經濟形式。在金融資本發展時代,投資、併購、代工、採購和全球行銷是主要方式,概念、品牌、技術、全球市場成了資本家們搶佔的新領域,香港的主要產業也正式從福特主義過渡到後福特主義的金融資本時代。
▲依靠港口優勢,香港經濟版圖不斷擴張,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高度現代化的結果,香港發展成為城市化率100%的地區。圖為香港金融區,攝於2010年9月27日。(圖/路透)
經濟風險轉嫁於工人
於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口,香港的經濟發展從來都伴隨著全球化的擴展過程。早期的金融資本是為產業擴張服務的,產業資本為了擴大生產、降低成本,通過投資的形式向全球擴張,當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則異化於產業資本,形成獨立系統,吞噬資源,追求資本增值。全球化的過程越來越變成一個不斷對外擴張、掠奪資源、轉嫁環境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過程。無論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城市向農村、工業向農業。香港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樣是經歷著這一過程: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高增長,是建立在大量製造業工人被剝削的基礎之上;80年代以後產業大轉型,又是建立在這批產業工人大量失業的基礎之上;近年來金融資本條件下地產霸權的興起,再一次剝奪了他們最後的生存空間;每當金融危機來臨,主要風險則轉嫁於工人失業,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增發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其主要承擔者都是廣大市民。
2008年以來的歐洲國家危機,給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蒙上一層沉重的陰影,這次危機的一系列事實就是:當經濟增長不能滿足預期的超前消費,就會發生信用危機,最終導致銀行破產、金融崩盤;當經濟持續下滑,政府財政收入縮減的時候,不能相應縮減公共開支,減少國民福利,接踵而來的是財政負債,赤字累累;當全球資本大量過剩,貨幣超量發行,引發大規模通貨膨脹,導致本幣貶值、貨幣主權喪失甚至國家破產。
消費主義決定青年的價值觀
香港在殖民統治時期,保留了西方國家高度現代化的政治制度;在製造產業發達時期,香港形成了高成本的現代化社會福利制度和公共服務體制;優越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今天的高度資本化的國際金融中心。然而我們同時意識到,香港是一個資源及其短缺的地區,雖然經濟總量龐大,但城市所需大部分物資是依賴外部供給,尤其是糧食和飲用水資源。
市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在任何一次經濟動盪面前都顯示出其脆弱的一面。工業產業轉移的後遺症,一直影響著香港。目前,服務行業占香港所有行業的90%以上,1980年代遺留的製造業產業工人已經不能繼續為轉型後的產業服務,近幾年都面臨退休和養老,香港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使得每年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公共開支,而財政開支不斷增加的前提是:經濟永遠保持持續增長,而以服務業為主要經濟形式的經濟增長條件就是不斷刺激消費,以維持產業繁榮。
大量發行信用卡是刺激消費的一種方式,通過信用卡可以促使人們購買自己當前還沒有能力支付的消費品,屬於超前消費行為。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公佈的統計資料。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市面流通的信用卡總數為1,620萬張,是香港人口數量的兩倍還要多。在香港,高校學生憑學生證和身分證就能輕易申請到銀行信用卡,通過信用卡可以不在家長的監督和管理下,購買各種消費品,而這些沒有獨立經濟能力、沒有成熟消費價值觀的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後首先學會的是如何消費,這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直接影響他讀書和未來就業作的價值取向,大多數學生由於對未來工作收入預期過高,導致提前透支的信用貸款在畢業後無法償還而給家庭造成負擔,銀行也因此產生大量壞帳。
過去十多年,香港一直是大陸消費者的購物天堂,這種消費結構長期構建在香港優惠的關口政策和方便的世界貿易通道。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高速增長,消費市場日益龐大,香港的這種消費優勢大不如前。相反地,由於大陸遊資炒作,極大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