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健康新聞-掌握安胎時機 確保母胎安全

媽媽寶寶 - 2012年2月3日 上午10:05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掌握安胎時機 確保母胎安全
得知肚子裡已有新生命時,相信孕媽咪的心情一定非常喜悅,並準備跟老公一起迎接家庭新成員。但是,在胎兒未足月之前,孕媽咪若有陰道出血或子宮規則收縮的情況時,就要特別注意,必須儘速就醫,請醫師診斷病情並幫助安胎,避免胎兒過早問世,成為早產寶寶。
不少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會碰到疑似先兆性流產或子宮異常收縮等情形,這時,先別慌了手腳,先從症狀判斷是否可能需要安胎,再請醫師給予適當藥物,延長胎兒週數,自己也要維持良好作息,雙方充分配合下,才能給予寶寶健康未來。
安胎的意義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翁仕賢表示,胎兒未滿37週前,身體發展尚未完全,器官的成熟度還不足,若孕媽咪在未足月以前就發生子宮規則收縮,或陰道出血等情形,可能會導致胎兒早產。早產寶寶除了體重過輕之外,還可能產生視網膜或肺部的併發症,照顧起來也會令家長特別花費時間及心力;為了避免上述狀況,當孕媽咪發現自己可能有早產徵兆時,就要趕緊安胎,儘可能延長懷孕時間,讓胎兒在子宮內能夠得到足夠的時間繼續發育,降低早產機率,讓寶寶出生後的身體狀況是良好的。
懷孕後需安胎的機率
以一般孕婦來說,早產率大約為10%~15%,機率不算特別低,大部份的早產原因不明,過去有早產病史的媽咪有較高機率再發生早產,也跟孕媽咪的體質有關係。有不少孕媽咪聽到自己需要安胎時,都會感到特別緊張,但在懷孕期間只要好好休息,按照醫師囑咐照顧自己,就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哪些情況需要安胎
翁仕賢醫師表示,胎兒未滿37週前,如果孕媽咪的子宮有早發性的異常收縮現象,或是本身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無法妥善控制血壓及血糖高低,就會有早產的可能,這些情況都必須列入考慮安胎的範圍內。若子宮頸已經開始擴張鬆開,並伴隨落紅,極有可能是早產徵兆,醫師就會建議孕媽咪住院安胎,方便就近觀察及照護;如果只是單純的子宮規則收縮,卻沒有造成子宮頸的變化及落紅現象,在臨床上就不稱為早產現象,而是純粹的早發性子宮異常收縮,這時通常只需要使用一些口服性的安胎藥物即可,讓子宮減少收縮頻率。 此外,翁仕賢醫師特別提到,安胎的用意是要延長胎兒在子宮內的時間,時間越久,對胎兒和孕媽咪更有利,但孕媽咪如果破水了,處理的方式就不太一樣。一旦破水,就可能會造成子宮內感染,若在破水情況下安胎,子宮內感染的機會也會跟著提高,通常醫師對於胎兒週數滿34週早期破水的孕媽咪,都不會建議安胎,而是讓孕媽咪提早生下寶寶,預防感染造成胎兒病變。 到[Yahoo!奇摩新聞]詳全文
▼1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