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地方新聞-原漢一起來 完:面臨相同處境 原漢應相知相惜
台灣立報 - 2012年1月9日 下午9:47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原漢一起來 完:面臨相同處境 原漢應相知相惜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討論完《賽德克‧巴萊》電影所能引起的共鳴,也不能忽略從批判的角度來看電影影響力。在前幾篇系列報導中,許多學生和老師都提到,電影可做為引起主流把關注焦點放在原住民族群的媒介。但是,如此的「興趣引發」,究竟是好是壞呢?
觀光前需深入理解
漢族籍大學生陳怡萱認為,電影上映後,聽到許多人有這樣的觀後感:「好想去部落走走!」陳怡萱說,用觀光方式去部落逛一逛,真會為部落帶來經濟效益嗎?她也擔心若人潮湧進、財團看到商機,已面臨土地流失、山海都被BOT的原住民部落,可能反而會遭受危害。
再者,電影所呈現出的原住民族面貌,是否就是當代的原住民模樣?「影像強化了唱歌、跳舞、喝酒、出草,這會不會反而是加強了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
▲認識台灣的多元族群,不能單靠一部電影,應從教育與媒體著手,更是原漢社會共同責任。(劇照/果子電影提供 文/呂淑姮)
陳怡萱認為,如果真有興趣要深入理解部落,最好請了解部落的朋友帶領進入,先對族群概況與生活習慣、各族面臨的不同議題有所了解,再到部落去走訪:「例如要去蘭嶼之前,可以先認識反核廢的原因。」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施聖文則以另一角度來看《賽德克‧巴萊》:「聽到多數學生認為好看、感動的原因,並非因為電影有觸發他們聯想當代議題,而是因為電影中的人性與情感描寫。」
理解不應始於同情
施聖文認為,在一種程度上,這可看出觀眾、主流關心原住民族的角度:因為同情。因為同情原住民遭受壓迫,所以群眾認為反抗合理,但反抗的深層原因為何?遭受壓迫而喪失權力會造成哪些影響?改變現況的方式是什麼?施聖文認為這需要更細膩的對話探討。「更何況,原住民族並非弱者,也不希望被人視為弱者。」
施聖文直言,對人們來說,會關心、會在意的弱勢新聞,是因為「看見了別人可憐之處」,如果看不見,自然不會放在心上。他認為,當代的原住民議題缺乏原漢對話,主流社會未能靜心傾聽、原住民族社會還要更積極發聲。
「例如,學生們都很關心原住民考試加分這件事,因為與他們切身相關。但這不需要看《賽德克‧巴萊》就可以想到。」施聖文說。他也強調,目前原住民運動和媒體報導,都欠缺歷史陳述。將事件過程與影響說清楚,並讓議題有更多對話、論述空間,還要從教育政策中積極著手,才能說服更多人共同關心原住民族議題。
▲回顧2011年原住民族重大新聞事件,你對哪些議題有印象?圖為2011年4月14日,桃園縣復興鄉Hagay哈凱部落居民至行政院抗議,要求政府履行十多年前因蓋巴陵壩而要部落遷村的承諾,已住在組合屋超過10年的Hagay部落希望政府儘快與居民協商永久屋的興建。(圖/本報資料室 文/呂淑姮)
泰雅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官大偉談到教育與自治等議題:「雖然原住民持續發聲,在當下看起來好像不見得有成效,但現代的原住民族沒有悲觀的權利。」
官大偉同樣提到,關於自治議題,原住民族要自治,必須先和多數的漢人述說「為何需要自治、如何自治」。「漢族政府最害怕的是被剝奪現有權利,進而影響社會『原住民族自治會限縮漢人活動範圍』。」
官大偉說,在此誤解下,原住民族更應努力將自治議題闡述清楚,建立一套可以被不同族群理解的論述,讓主流了解,一個族群的教育文化、知識體系、社會結構、族群自我認同等,都需建立在土地上。官大偉也強調,族群自治會影響到的是政府機關的重整與法律修改,並非影響漢人個人權益。
原民議題鮮少受關注
回顧2011年一整年的原住民族重大新聞,若你身為主流社會、漢族的一份子,是否有印象哪些議題曾對原住民族造成影響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討論完《賽德克‧巴萊》電影所能引起的共鳴,也不能忽略從批判的角度來看電影影響力。在前幾篇系列報導中,許多學生和老師都提到,電影可做為引起主流把關注焦點放在原住民族群的媒介。但是,如此的「興趣引發」,究竟是好是壞呢?
觀光前需深入理解
漢族籍大學生陳怡萱認為,電影上映後,聽到許多人有這樣的觀後感:「好想去部落走走!」陳怡萱說,用觀光方式去部落逛一逛,真會為部落帶來經濟效益嗎?她也擔心若人潮湧進、財團看到商機,已面臨土地流失、山海都被BOT的原住民部落,可能反而會遭受危害。
再者,電影所呈現出的原住民族面貌,是否就是當代的原住民模樣?「影像強化了唱歌、跳舞、喝酒、出草,這會不會反而是加強了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
▲認識台灣的多元族群,不能單靠一部電影,應從教育與媒體著手,更是原漢社會共同責任。(劇照/果子電影提供 文/呂淑姮)
陳怡萱認為,如果真有興趣要深入理解部落,最好請了解部落的朋友帶領進入,先對族群概況與生活習慣、各族面臨的不同議題有所了解,再到部落去走訪:「例如要去蘭嶼之前,可以先認識反核廢的原因。」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施聖文則以另一角度來看《賽德克‧巴萊》:「聽到多數學生認為好看、感動的原因,並非因為電影有觸發他們聯想當代議題,而是因為電影中的人性與情感描寫。」
理解不應始於同情
施聖文認為,在一種程度上,這可看出觀眾、主流關心原住民族的角度:因為同情。因為同情原住民遭受壓迫,所以群眾認為反抗合理,但反抗的深層原因為何?遭受壓迫而喪失權力會造成哪些影響?改變現況的方式是什麼?施聖文認為這需要更細膩的對話探討。「更何況,原住民族並非弱者,也不希望被人視為弱者。」
施聖文直言,對人們來說,會關心、會在意的弱勢新聞,是因為「看見了別人可憐之處」,如果看不見,自然不會放在心上。他認為,當代的原住民議題缺乏原漢對話,主流社會未能靜心傾聽、原住民族社會還要更積極發聲。
「例如,學生們都很關心原住民考試加分這件事,因為與他們切身相關。但這不需要看《賽德克‧巴萊》就可以想到。」施聖文說。他也強調,目前原住民運動和媒體報導,都欠缺歷史陳述。將事件過程與影響說清楚,並讓議題有更多對話、論述空間,還要從教育政策中積極著手,才能說服更多人共同關心原住民族議題。
▲回顧2011年原住民族重大新聞事件,你對哪些議題有印象?圖為2011年4月14日,桃園縣復興鄉Hagay哈凱部落居民至行政院抗議,要求政府履行十多年前因蓋巴陵壩而要部落遷村的承諾,已住在組合屋超過10年的Hagay部落希望政府儘快與居民協商永久屋的興建。(圖/本報資料室 文/呂淑姮)
泰雅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官大偉談到教育與自治等議題:「雖然原住民持續發聲,在當下看起來好像不見得有成效,但現代的原住民族沒有悲觀的權利。」
官大偉同樣提到,關於自治議題,原住民族要自治,必須先和多數的漢人述說「為何需要自治、如何自治」。「漢族政府最害怕的是被剝奪現有權利,進而影響社會『原住民族自治會限縮漢人活動範圍』。」
官大偉說,在此誤解下,原住民族更應努力將自治議題闡述清楚,建立一套可以被不同族群理解的論述,讓主流了解,一個族群的教育文化、知識體系、社會結構、族群自我認同等,都需建立在土地上。官大偉也強調,族群自治會影響到的是政府機關的重整與法律修改,並非影響漢人個人權益。
原民議題鮮少受關注
回顧2011年一整年的原住民族重大新聞,若你身為主流社會、漢族的一份子,是否有印象哪些議題曾對原住民族造成影響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