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經新聞-大學畢業的三輪車伕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月2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釋昭慧】
去年六月間,至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參加一項跨宗教對談的教會日活動。由於老城不讓車輛進入,因此有一回與朋友乘上一輛腳踏三輪車,返回停車地點。正在瀏覽街景時,踩著三輪車的德國青年,忽然回頭向我們用中文打招呼,我不免驚訝地詢問他,是在哪裡學的中文的?他說:曾在大學時代選過漢學課程。
踩三輪車是常態性工作嗎?還是說,三輪車只是教會日期間,載運觀光客的交通工具?若是後者,車夫顯然只是臨時工。若是前者,那麼平日在老城裡,搭乘的人多嗎?收入夠拿來糊口嗎?基於自己現職大學學術主管的敏感度,一連串的問號不禁在我腦中湧現,我不禁思索著德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問題。
眼前這位青年車夫賣力地踩踏行進,他的敬業精神與愉悅神態,讓我想到諸如「幸福指數」之類的無形資產。大學四年,原本就不應被狹隘地視作「就業準備機構」,晉身社會地位的「投資環境」。倘若這樣看待大學教育,那麼大學將成為職業訓練所,一些深具陶情養性功能的文史哲學門,都將因其所提供的專業教育,無法明確提供就業機會,而導致其相形萎縮。
四年成功的大學教育,除了
去年六月間,至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參加一項跨宗教對談的教會日活動。由於老城不讓車輛進入,因此有一回與朋友乘上一輛腳踏三輪車,返回停車地點。正在瀏覽街景時,踩著三輪車的德國青年,忽然回頭向我們用中文打招呼,我不免驚訝地詢問他,是在哪裡學的中文的?他說:曾在大學時代選過漢學課程。
踩三輪車是常態性工作嗎?還是說,三輪車只是教會日期間,載運觀光客的交通工具?若是後者,車夫顯然只是臨時工。若是前者,那麼平日在老城裡,搭乘的人多嗎?收入夠拿來糊口嗎?基於自己現職大學學術主管的敏感度,一連串的問號不禁在我腦中湧現,我不禁思索著德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問題。
眼前這位青年車夫賣力地踩踏行進,他的敬業精神與愉悅神態,讓我想到諸如「幸福指數」之類的無形資產。大學四年,原本就不應被狹隘地視作「就業準備機構」,晉身社會地位的「投資環境」。倘若這樣看待大學教育,那麼大學將成為職業訓練所,一些深具陶情養性功能的文史哲學門,都將因其所提供的專業教育,無法明確提供就業機會,而導致其相形萎縮。
四年成功的大學教育,除了
▼3則網友回應▼
-
lionchen • 2日8小時前
-
盛哲 •
還記得史考特.亞當斯在1997年所出得的一本另類的企管書在「呆伯特法則」(The Dilbert Principle)嗎?
呆伯特法則的基本概念是:「將白癡按步就班的升職,官位越高,他們造成的損害就越小。」美國的工程師智力也未必有清潔夫那麼高,德國的三輪車夫只是一個反證
大陸的大學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讓台灣的高中生免試入學,甚至加上免費入學
還記得台灣政府當時不承認大陸學歷嗎?
中國大陸的升學主義至今仍在,學生程度卻是以數一數二才算
台灣社會環境不容許一個人過\'\'非大學畢業"的生活
\'\'非大學畢業"的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呢?
台灣只是自食其果,好果壞果則各取所需 -
SKY •
這位大學院長,難道不知道德國的技職教育很發達嗎? 比台灣先進的德國,只有部分人唸大學
不像台灣,台灣大學招生名額比報考人數多,人人都考的上大學,也變得不得不念大學;念一些完全無助於就業的大學。一個社會結構,很多工作並不需要唸大學。
念大學採三輪車有太多的原因 : 打工、義工、個人志向等等。
但假如唸大學只是提升生命層次,並不需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唸專業科目;廣開大學不止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生命的浪費。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