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生活新聞-分偶家庭迎向藍天

張老師月刊 - 2012年2月1日 下午1:09
工作雖然重要,但家庭永遠都應該擺在人生的第一位。
家庭結構大風吹
面對全球化經濟,社會結構隨著改變,也對許多家庭造成許多衝擊,甚至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家庭組合樣貌,像是:不婚、單親、繼婚、同居、未婚生子、隔代、雙薪、頂客族、分偶等等。尤其以「分偶家庭」,在臺灣有日漸增多的趨勢。而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外在環境因素:自從1979年大陸開放改革,多量的勞工和廣大的市場,吸引世界各國企業流入。另一方面,1989年,政府開放兩岸探親,民間交流開始頻繁且快速地發展起來,充滿商機的大陸市場,自然也吸引了臺商的投資意願。
二、經濟因素:十多年來,臺灣由於勞工成本高漲,許多企業外移,尤其傳統產業更努力尋找海外較低廉且有發展空間的新戰場。基於文化、地緣的考量,臺商往往會以大陸為優先選擇,其次是東南亞國家;於是,企業主或員工,也開始外派或常駐。
國內某大媒體曾在去年3月發表「2011家庭痛苦指數大調查」,針對國內十八歲以上,家裡有十五歲以下子女的父母進行調查,發現有63%的父親常因為工作而犧牲家庭;其中,三十至五十歲的受訪者(占總受訪人數80%),認為經營家庭最大的壓力來自經濟,尤其收入愈低的受訪者,愈覺得要維持家庭的幸福是困難的。這也是許多男性考慮到較多機會的對岸或海外工作的原因,近年來亦逐漸增加女性上班族赴大陸工作。
角色、關係、支持系統,重新洗牌
這些情況下所形成的分偶家庭,往往會有幾種趨勢:
一、父親缺席,假性單親家庭產生:由於現代女性肩負著母親和職業婦女的雙重角色;所以,往外工作,大都以男性為主。也因此,分偶家庭在生活中最大的改變,就是「父親」角色的經常缺席。據統計,臺商/ 臺工平均三個月返家一次,在這期間,太太所要承擔的子女教育責任,和單親家庭沒太大差別。
二、感情變形,新分居時代來臨:一般來說,分偶夫妻最大的焦慮,在於擔心外遇問題。不管是先生或是太太外遇,常常是夫妻間聚少離多的「侯鳥生活」,讓兩人處在婚姻與非婚姻的邊緣擺盪,同時也讓「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可能危機四伏。
三、獨立自主,已婚女性進入社會網絡:為了因應男性不在家,很多做太太的,不得不把自己訓練成「千手觀音」,樣樣通,樣樣自己來,除了照顧子女、公婆,有時還包括娘家的父母。而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支持系統,她們也會設法往外發展,參與一些人際聯誼或互助團體;慢慢地,便形成個人社會網絡。
有心,自然有辦法
面對分偶家庭,夫妻情感的經營、親子關係的維繫,往往是最大的考驗和挑戰。到底該怎麼做?謹提出幾點建議:
一、調整彼此心態:時空距離不是問題,重點在是否能好好溝通、協調。「若是兩情相悅,豈在朝朝暮暮」夫妻要能達成
▼0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