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政治新聞-立報犇報聯播:荷清苑書簡--關於朝鮮戰爭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14日 下午6:23
文/吳國禎
朝鮮戰爭(台灣稱為韓戰)發生在1950年的下半年,至今已有60年了。當時的參與(戰)者,也幾乎都凋零了。然而,這場戰爭對於半世紀以來的中國、海峽的兩岸以及朝鮮半島今天的局勢仍影響深遠。也因此,近來透過電視、網路,很多人也在回顧,探討這場戰爭。
現在的一種說法是,發動戰爭的是金日成。這個可能性固然不能排除,但也不能說,如果他不發動這場戰爭,中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這個假定無法證明。但二次大戰後的歷史說明,美國不甘心於它失去大陸這個地盤,這才是根本。60、70年代的越戰就說明這點了。就是說,即使沒有朝鮮戰爭,越戰也是不能避免的。這兩場戰爭的根本是中美兩國的軍事較量。朝鮮戰爭,中國是直接參戰了,而越戰中國或只能說是「間接」的參戰。
當美軍從仁川登陸成功,順利往北方挺進,越過38度線時,周恩來就透過印度向美方說明,中國不能無視美軍進抵鴨綠江邊。當時,麥克阿瑟憑藉美軍的實力,根本不把中國看在眼裡。他也沒料到中國的「農民部隊」(他就這麼稱呼中國的軍隊)會出兵。等到美軍發現中國的志願兵時,他們已被彭德懷的部隊所分割、包圍,斷了退路,面臨被殲滅的危險。當時的美軍是機械化的,並且掌握了制空權,而中國志願軍從武器、裝備、到後勤都相差很遠。長津湖戰役,如果不是在這種極度反差的條件下,美軍恐怕就滅頂了。兩軍後來在38度線附近形成拉鋸戰,著名的上甘嶺之仗,美軍也沒取得戰果。最後,雙方打成平手,不能再戰了,只得簽訂停戰的協議。
這一戰,雙方的損失都很慘烈,而中國志願軍的損失更大,很多的不僅是戰死,並且是凍死(那年朝鮮半島的氣溫特別低)。美國人曾非常吃驚地發現,整連的中國軍人為了埋伏,居然被凍死了,而沒有出現潰逃或自亂陣腳的。朝鮮戰爭對以後中美關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才剛成立政權的國家,居然能和世界一流的強國打成平手!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戰果,中國人真的就靠著一股「不怕死」的精神。朝鮮戰爭、越戰,中國人固然損失很重,但是,沒有這兩場戰爭,我們現在後來的人,今天大約是不能如此安枕的。我們不應苛責毛澤東,在和美國人較量這點上,現代的中國人應該感激他的。
美國人對戰爭也有反思的。但問題是反思什麼?他們反思的是他們的人死了多少(不該死那麼多)、損失了多少,而不是反思對方死了
朝鮮戰爭(台灣稱為韓戰)發生在1950年的下半年,至今已有60年了。當時的參與(戰)者,也幾乎都凋零了。然而,這場戰爭對於半世紀以來的中國、海峽的兩岸以及朝鮮半島今天的局勢仍影響深遠。也因此,近來透過電視、網路,很多人也在回顧,探討這場戰爭。
現在的一種說法是,發動戰爭的是金日成。這個可能性固然不能排除,但也不能說,如果他不發動這場戰爭,中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這個假定無法證明。但二次大戰後的歷史說明,美國不甘心於它失去大陸這個地盤,這才是根本。60、70年代的越戰就說明這點了。就是說,即使沒有朝鮮戰爭,越戰也是不能避免的。這兩場戰爭的根本是中美兩國的軍事較量。朝鮮戰爭,中國是直接參戰了,而越戰中國或只能說是「間接」的參戰。
當美軍從仁川登陸成功,順利往北方挺進,越過38度線時,周恩來就透過印度向美方說明,中國不能無視美軍進抵鴨綠江邊。當時,麥克阿瑟憑藉美軍的實力,根本不把中國看在眼裡。他也沒料到中國的「農民部隊」(他就這麼稱呼中國的軍隊)會出兵。等到美軍發現中國的志願兵時,他們已被彭德懷的部隊所分割、包圍,斷了退路,面臨被殲滅的危險。當時的美軍是機械化的,並且掌握了制空權,而中國志願軍從武器、裝備、到後勤都相差很遠。長津湖戰役,如果不是在這種極度反差的條件下,美軍恐怕就滅頂了。兩軍後來在38度線附近形成拉鋸戰,著名的上甘嶺之仗,美軍也沒取得戰果。最後,雙方打成平手,不能再戰了,只得簽訂停戰的協議。
這一戰,雙方的損失都很慘烈,而中國志願軍的損失更大,很多的不僅是戰死,並且是凍死(那年朝鮮半島的氣溫特別低)。美國人曾非常吃驚地發現,整連的中國軍人為了埋伏,居然被凍死了,而沒有出現潰逃或自亂陣腳的。朝鮮戰爭對以後中美關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才剛成立政權的國家,居然能和世界一流的強國打成平手!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戰果,中國人真的就靠著一股「不怕死」的精神。朝鮮戰爭、越戰,中國人固然損失很重,但是,沒有這兩場戰爭,我們現在後來的人,今天大約是不能如此安枕的。我們不應苛責毛澤東,在和美國人較量這點上,現代的中國人應該感激他的。
美國人對戰爭也有反思的。但問題是反思什麼?他們反思的是他們的人死了多少(不該死那麼多)、損失了多少,而不是反思對方死了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