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經新聞-孫大強 台灣美式餐飲的領航者 麥當勞叔叔的背後, 還有一位教父
遠見雜誌 - 2012年2月12日 下午9:59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孫大強 台灣美式餐飲的領航者 麥當勞叔叔的背後, 還有一位教父
30年前,將麥當勞引進台灣轟動一時;接著又以T.G.I. Friday\'\'\'\'\'\'\'\'s創新台灣餐飲產業面貌,孫大強雖已年近70,仍然持續創業,且創意眼光依舊,只是更加穩健。
去年底,一間規模不算大的美式餐飲品牌「加州比薩廚房」(California Pizza Kitchen,簡稱CPK)在信義區一開幕營業,就吸引各大媒體爭相採訪報導。
原來,大家都是衝著背後老闆、有「台灣美式餐飲教父」之稱的孫大強而來。
今天在台灣人生活中家喻戶曉的麥當勞、星期五餐廳(T.G.I. Friday\'\'\'\'\'\'\'\'s),就是孫大強引進到台灣的。但他個人行事低調、鮮少露面,被媒體稱為「潛水艇」。一般人只知道他不斷引進國際知名餐飲品牌,經營上軌道後又即轉手,其他所知不多。
這次孫大強因CPK開幕再度現身,首次破例與《遠見》記者好好聊聊。 年近七旬的他,滿頭未染的白髮,但身形挺拔,身著一襲深墨綠的絲質襯衫,講起話來抑揚頓挫,中氣十足。
三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很少聊到未來的展店計畫或營收目標,反而大多在談他個人的畫作與詩作集。
將軍之子 從小獨立自主 訪談中他朗誦他的自傳詩作〈冬至〉,「但見朝日不知暮,少小虎羔知多少。杖藜屠蘇伴鶴髮,花萎葉落冬至了。今朝有酒焉不醉,往事何苦多添愁……。」眼前的孫大強,與其說是速食業教父,不如說更像一個風度翩翩的詩人。
孫大強的人生,可說是一個華僑子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熱愛自由與新知,帶領台灣餐飲進入全球化,卻險些被商場虛幻所迷惑,爾後愈發洗練的故事。
孫大強從小出生在軍官世家,祖父孫連仲與外祖父宋哲元都是抗日剿匪有功的名將,父親孫湘德也是將官。孫大強是家中大哥,四兄弟的童年在香港度過,中學後則分赴美澳念書。
1960年代,孫大強曾是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唯一的亞洲人。但最早想念建築與設計的他,熬不過愛玩的個性,貪圖當老師假期多,因而改念心理系。原以為穩定的教職將一路走下去,沒想到,創業機會卻不斷敲他的門,也改變他的人生。
留學期間,孫大強到一間取得代理史努比(SNOOPY)產品製造權的公司打工,因為雙重文化與雙語背景,深受重用。
孫大強第一次到台灣,剛好遇上經濟起飛的蓬勃期。他見機不可失,自願無償搬到台灣處理所有業務,條件是取得台灣的採購代理權與10%的抽成。在只有電報,連傳真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孫大強的提議很快被採納。
靠著賣狗和賣老鼠產品起家 孫大強以華僑身分搬到台灣經營貿易沒多久,迪士尼(Disney)也找上門,「很多人以為我專門引進餐飲品牌,其實我最早是賣狗和賣老鼠的,」他笑說。
那幾年,孫大強在世界各地跑業務,順便嘗盡美食,也結識各路好友。最重要的,當屬後來成為新加坡麥當勞董事長的Robert Kuan。
1978年,Robert Kuan第一次到美國,孫大強與當時在美國做電腦軟體的弟弟孫大偉,帶他從舊金山開車前往拉斯維加斯,途中經過內華達州的沙漠,在麥當勞落腳用餐,餐廳內人滿為患,讓他們嚇了一大跳。
當時新加坡生意最好的美式連鎖餐廳只有A&W,三人發現,麥當勞的美食親和力,一點也不輸A&W,突然興起把麥當勞導入新加坡的念頭,於是打電話跟麥當勞的總公司表達興趣。
一年後,麥當勞開始想拓展東南亞市場,率先與他們聯絡,甚至直接派專機接他們飛往美國芝加哥洽談。
新加坡麥當勞的股權由麥當勞與Robert Kuan各一半,孫大強占後者的1∕3,約全部股權的17%。
開幕後,市場反應熱烈,立即打破麥當勞當時單店營收的紀錄。當時在亞洲只有日本、香港及新加坡開店的麥當勞,促使孫大強開始思索在台灣開店的可能性。
早年台灣政策只開放高科技產業進駐,速食餐飲不受歡迎,麥當勞登台困難重重。
1983年,孫大強成立寬達食品公司,政界關係良好的他先到各部會一關一關解釋疏通:「引進麥當勞不是只帶餐飲,而是把整個(連鎖速食的)制度帶進來,台灣農作物也有機會銷售,」整整經過一年,蓋了10幾個章後才敲定。
孫家兄弟創台灣麥當勞佳績
孫大強的行銷操作功力,從麥當勞簽約時即可看出。
當年台灣外交處境艱難,若能在國際重要場合升國旗,可增加國際知名度。鑒於麥當勞是全球企業,孫大強極力爭取簽約當天在芝加哥麥當勞的總部外面升三個旗:麥當勞、美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更力邀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派記者轉播。
當年,台灣只有三家電視台,影響力深遠,有哪個品牌可以用衛星連線開記者會?也因此轟動一時,讓麥當勞在台灣一下就紅了。
台灣麥當勞開幕第二年就
30年前,將麥當勞引進台灣轟動一時;接著又以T.G.I. Friday\'\'\'\'\'\'\'\'s創新台灣餐飲產業面貌,孫大強雖已年近70,仍然持續創業,且創意眼光依舊,只是更加穩健。
去年底,一間規模不算大的美式餐飲品牌「加州比薩廚房」(California Pizza Kitchen,簡稱CPK)在信義區一開幕營業,就吸引各大媒體爭相採訪報導。
原來,大家都是衝著背後老闆、有「台灣美式餐飲教父」之稱的孫大強而來。
今天在台灣人生活中家喻戶曉的麥當勞、星期五餐廳(T.G.I. Friday\'\'\'\'\'\'\'\'s),就是孫大強引進到台灣的。但他個人行事低調、鮮少露面,被媒體稱為「潛水艇」。一般人只知道他不斷引進國際知名餐飲品牌,經營上軌道後又即轉手,其他所知不多。
這次孫大強因CPK開幕再度現身,首次破例與《遠見》記者好好聊聊。 年近七旬的他,滿頭未染的白髮,但身形挺拔,身著一襲深墨綠的絲質襯衫,講起話來抑揚頓挫,中氣十足。
三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很少聊到未來的展店計畫或營收目標,反而大多在談他個人的畫作與詩作集。
將軍之子 從小獨立自主 訪談中他朗誦他的自傳詩作〈冬至〉,「但見朝日不知暮,少小虎羔知多少。杖藜屠蘇伴鶴髮,花萎葉落冬至了。今朝有酒焉不醉,往事何苦多添愁……。」眼前的孫大強,與其說是速食業教父,不如說更像一個風度翩翩的詩人。
孫大強的人生,可說是一個華僑子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熱愛自由與新知,帶領台灣餐飲進入全球化,卻險些被商場虛幻所迷惑,爾後愈發洗練的故事。
孫大強從小出生在軍官世家,祖父孫連仲與外祖父宋哲元都是抗日剿匪有功的名將,父親孫湘德也是將官。孫大強是家中大哥,四兄弟的童年在香港度過,中學後則分赴美澳念書。
1960年代,孫大強曾是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唯一的亞洲人。但最早想念建築與設計的他,熬不過愛玩的個性,貪圖當老師假期多,因而改念心理系。原以為穩定的教職將一路走下去,沒想到,創業機會卻不斷敲他的門,也改變他的人生。
留學期間,孫大強到一間取得代理史努比(SNOOPY)產品製造權的公司打工,因為雙重文化與雙語背景,深受重用。
孫大強第一次到台灣,剛好遇上經濟起飛的蓬勃期。他見機不可失,自願無償搬到台灣處理所有業務,條件是取得台灣的採購代理權與10%的抽成。在只有電報,連傳真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孫大強的提議很快被採納。
靠著賣狗和賣老鼠產品起家 孫大強以華僑身分搬到台灣經營貿易沒多久,迪士尼(Disney)也找上門,「很多人以為我專門引進餐飲品牌,其實我最早是賣狗和賣老鼠的,」他笑說。
那幾年,孫大強在世界各地跑業務,順便嘗盡美食,也結識各路好友。最重要的,當屬後來成為新加坡麥當勞董事長的Robert Kuan。
1978年,Robert Kuan第一次到美國,孫大強與當時在美國做電腦軟體的弟弟孫大偉,帶他從舊金山開車前往拉斯維加斯,途中經過內華達州的沙漠,在麥當勞落腳用餐,餐廳內人滿為患,讓他們嚇了一大跳。
當時新加坡生意最好的美式連鎖餐廳只有A&W,三人發現,麥當勞的美食親和力,一點也不輸A&W,突然興起把麥當勞導入新加坡的念頭,於是打電話跟麥當勞的總公司表達興趣。
一年後,麥當勞開始想拓展東南亞市場,率先與他們聯絡,甚至直接派專機接他們飛往美國芝加哥洽談。
新加坡麥當勞的股權由麥當勞與Robert Kuan各一半,孫大強占後者的1∕3,約全部股權的17%。
開幕後,市場反應熱烈,立即打破麥當勞當時單店營收的紀錄。當時在亞洲只有日本、香港及新加坡開店的麥當勞,促使孫大強開始思索在台灣開店的可能性。
早年台灣政策只開放高科技產業進駐,速食餐飲不受歡迎,麥當勞登台困難重重。
1983年,孫大強成立寬達食品公司,政界關係良好的他先到各部會一關一關解釋疏通:「引進麥當勞不是只帶餐飲,而是把整個(連鎖速食的)制度帶進來,台灣農作物也有機會銷售,」整整經過一年,蓋了10幾個章後才敲定。
孫家兄弟創台灣麥當勞佳績
孫大強的行銷操作功力,從麥當勞簽約時即可看出。
當年台灣外交處境艱難,若能在國際重要場合升國旗,可增加國際知名度。鑒於麥當勞是全球企業,孫大強極力爭取簽約當天在芝加哥麥當勞的總部外面升三個旗:麥當勞、美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更力邀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派記者轉播。
當年,台灣只有三家電視台,影響力深遠,有哪個品牌可以用衛星連線開記者會?也因此轟動一時,讓麥當勞在台灣一下就紅了。
台灣麥當勞開幕第二年就
▼1則網友回應▼
-
有瀛 • 台北, 臺灣 • 3日前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