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娛樂新聞-社論:本土電影產業的瓶頸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14日 下午8:34
台灣電影市場在近幾個月的票房表現頗有復甦的跡象,票房超過數千萬元已經不是特例,而是一部電影賣座的基本指標,這種狀態比起10年前是明顯的對照。但是,要就此論斷本地的電影景氣即將翻轉,還為時尚早。
到目前為止,本地電影仍是以本地觀眾為製作考量,製作的格局、產品的設計並沒有超出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國片太多;拍攝手法、故事大綱則明顯看到近幾年本土戲劇的深刻影響。例如,電視戲劇為了要防止觀眾的目光從螢幕移開,就會以數十秒為基本單位,在劇情、畫面上來「鋪梗」的作法,在幾部的賣座電影上都能看到,這原本是電視戲劇在廣告與劇情連貫的拉扯下,所開發出的折衷因應之道,但是,這樣的操作模式,卻也在台灣的電影當中出現。
這樣的電影,其實是電視連續劇的大螢幕版本。這樣的電影風格,就產業型態而言,具有濃厚的防禦風格策略,本身有不得不為的難處。因為,台灣的電影歷經長期的不景氣,人才斷層嚴重,《賽德克‧巴萊》等指標性大片拍攝時,歷經產業不景氣而存活至今的資深幕後人員,需要同時兼顧幾部片的搶手狀況,就時有耳聞。在這種狀況下,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在製作觀念、拍攝風格上,就會出現高度的類似性,從本土劇移植製作模式,更是不得不採取的應急措施。
而所謂的本地風格,或是貼近本地觀眾的電影製作手法,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消極的防禦策略,它可以用來抵擋好萊塢等外來電影,而穩住最基本的票房市場。相對的,則是本地的電影很難走出台灣。從近年本地電影在台灣以外的賣座狀況,就可以感受到防禦策略所造成的限制。
此外,在製作上更是面臨挑戰。將近20年的電影產業斷層,讓整個業界都對製作有很大的距離感。只要把近幾年台灣電影,跟韓國、日本,甚至美國的
到目前為止,本地電影仍是以本地觀眾為製作考量,製作的格局、產品的設計並沒有超出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國片太多;拍攝手法、故事大綱則明顯看到近幾年本土戲劇的深刻影響。例如,電視戲劇為了要防止觀眾的目光從螢幕移開,就會以數十秒為基本單位,在劇情、畫面上來「鋪梗」的作法,在幾部的賣座電影上都能看到,這原本是電視戲劇在廣告與劇情連貫的拉扯下,所開發出的折衷因應之道,但是,這樣的操作模式,卻也在台灣的電影當中出現。
這樣的電影,其實是電視連續劇的大螢幕版本。這樣的電影風格,就產業型態而言,具有濃厚的防禦風格策略,本身有不得不為的難處。因為,台灣的電影歷經長期的不景氣,人才斷層嚴重,《賽德克‧巴萊》等指標性大片拍攝時,歷經產業不景氣而存活至今的資深幕後人員,需要同時兼顧幾部片的搶手狀況,就時有耳聞。在這種狀況下,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在製作觀念、拍攝風格上,就會出現高度的類似性,從本土劇移植製作模式,更是不得不採取的應急措施。
而所謂的本地風格,或是貼近本地觀眾的電影製作手法,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消極的防禦策略,它可以用來抵擋好萊塢等外來電影,而穩住最基本的票房市場。相對的,則是本地的電影很難走出台灣。從近年本地電影在台灣以外的賣座狀況,就可以感受到防禦策略所造成的限制。
此外,在製作上更是面臨挑戰。將近20年的電影產業斷層,讓整個業界都對製作有很大的距離感。只要把近幾年台灣電影,跟韓國、日本,甚至美國的
▼1則網友回應▼
-
花木蘭 • 台北, 臺灣 • 14小時前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