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運動新聞-【四方之聲】東南亞運動與武術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12日 下午3:55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四方之聲】東南亞運動與武術
文/張正
藤球(馬來文sepak raga,泰文ตะกร้อ,菲律賓文sipa,越南文Cầu mây)
顧名思義,藤球比賽所使用的「藤球」,就是以藤條編織而成的空心小球,直徑約12公分。
藤球比賽的場地類似排球場,一隊三人,兩隊中間隔著一道高約一百五十公分的網。比賽時不准用手,而是像足球的規則,必須用腳踢或頭頂,所以又被稱為「腳踢的排球」。
藤球約在15世紀起源於馬來半島,隨即流行於東南亞各地。比賽時,兩邊選手「此起彼落」,飛踢連連,煞是好看。
毽球(Shuttle cock)
毽球也是東南亞運動會特有的項目,比賽場地、規則、技術等等,都與藤球類似,只是把「球」換成了「毽子」。
說起踢毽子,華人社會一點也不陌生,至少在漢朝即有史料記載,有人甚至說這是黃帝時代武士們的一種訓練。不過把踢毽子變成隔網對抗的比賽,在台灣就比較少見了。看著比賽選手縱身飛起、將行徑飄忽的小毽子準確踢向對方,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菲律賓武術(Arnis)
在武術比賽方面,東南亞運動會中也有許多當地才有的項目,例如菲律賓武術。
菲律賓武術中,以棍術最具特色,高手使棍時,棍花翻飛、目不暇給,也許是太出神入化,甚至被稱為「魔杖」。據說李小龍所使用的雙截棍,也是向菲律賓的武術高手所學習。
菲律賓棍術比賽時,選手要穿戴類似日本劍道的防護服裝。
▼0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