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生活新聞-水庫水質自動監測 將全面推廣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7日 下午10:02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飲用水中的微囊藻可能影響人體健康,但傳統監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且監測過程耗時。2005年起,環境檢驗所嘗試以「自動監測」方式監控水庫中微囊藻的變化。24小時不間斷監控,讓水體品質更有保障。目前研究已有成果,環檢所表示,未來將報告分享給水資源局,讓水資源局參考並全面推廣水庫的自動監測。
微囊藻是藍綠藻的一種,因為含有傷害肝臟的毒素,因此受到國際重視。環檢所研究員黃壬瑰表示,長期飲用含有微囊藻的飲用水將產生罹患肝癌與肝腫瘤的疑慮,皮膚若長期接觸,也可能出現搔癢症狀。
傳統水質檢測方法依靠人力抽檢,且需添加有機溶劑萃取,檢驗時間也長達3天。2005年起環檢所陸續在澄清湖水庫、基隆新山水庫等地嘗試以水質儀進行自動檢測。平均每15分鐘截取6項與藻類相關的水質資料,24小時不間斷檢測,檢測頻率是傳統方式的上萬倍。
自動檢測系統在2007年時發現石門水庫有微囊藻增生狀況,因為及早發現,且增生情況不嚴重,適時處理後已解除危機。
水質儀如何進行檢測?
微囊藻是藍綠藻的一種,因為含有傷害肝臟的毒素,因此受到國際重視。環檢所研究員黃壬瑰表示,長期飲用含有微囊藻的飲用水將產生罹患肝癌與肝腫瘤的疑慮,皮膚若長期接觸,也可能出現搔癢症狀。
傳統水質檢測方法依靠人力抽檢,且需添加有機溶劑萃取,檢驗時間也長達3天。2005年起環檢所陸續在澄清湖水庫、基隆新山水庫等地嘗試以水質儀進行自動檢測。平均每15分鐘截取6項與藻類相關的水質資料,24小時不間斷檢測,檢測頻率是傳統方式的上萬倍。
自動檢測系統在2007年時發現石門水庫有微囊藻增生狀況,因為及早發現,且增生情況不嚴重,適時處理後已解除危機。
水質儀如何進行檢測?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