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生活新聞-我們女人說 (2):與環境共存 觀念須轉型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12日 下午8:55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我們女人說 (2):與環境共存 觀念須轉型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農曆過年前,因阿塱壹古道確定保留的消息,讓關心古道生態環境保存的人們大感振奮,稱保留消息是最好的新年禮物。排灣族媒體工作者彭曉雯說,為了阿塱壹古道問題,曾經多次到古道兩端的屏東與台東縣走訪,原因是要更深入了解在地居民對於古道保存的看法。
「古道的旭海端那邊,這一年來多了兩間連鎖的便利商店。遊客的確變多了,但在地人的想法沒有改變。」彭曉雯說,支持開台26線者的看法,都是認為「開路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帶動地方發展」,但部落並未考慮到的問題是:人潮來了,會進部落參訪消費嗎?
提倡新旅遊 開發不買帳
彭曉雯提到她的觀察:一大群觀光客慕名而來,希望親自走在阿塱壹古道上欣賞自然美麗的風景。當眾人渴了、餓了,或是在炎炎夏日中想來點冰涼的,「消費者會選擇熟悉的便利商店,或是不熟悉的部落商店?」彭曉雯說,看到過多次觀光客對部落商店過門不入的景像,大家依然會前往便利商店消費,即使便利商店的熟食不見得令人滿意。
「在台北工作、以及回到部落,會體驗到很明顯的資訊與觀念落差。」看著自己的家鄉,彭曉雯不無感慨。她認為,現在強調生態保護、對自然最不會造成負擔的旅遊方式,但部落裡的部分人士仍難以接受這些觀念。一部分人認為,觀光開發就該在天然的環境中引進財團、蓋大飯店、增設各種水泥設施如大型停車場,卻不能明白這並非長久經營之道。
各類型社會議題是環環相扣的,同一議題也能從各種不同角度來看。例如,為何有不少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仍然堅持認為增建水泥設施是好的?「因為那是立即可見到的『政績』」,彭曉雯說。比起耗費多年還不見得可以見到成果的環保、教育、從人心啟動的社區營造,蓋公共設施顯然是贏得選票更快速有效的方法。
但是,這樣的觀念落差,也不能完全推給特定的一群人、或是贊成開發的民眾。彭曉雯說,雖然有些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但台灣遊客在旅遊觀念與水準上,仍須再度自我提升。
▲彭曉雯期待部落在發展觀光的同時,能夠選擇對自然最不會造成負擔的方式。(圖/彭曉雯 文/張文馨)
提起故鄉牡丹鄉的
▼0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