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生活新聞-傳情表心意 各族習慣很不同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14日 下午9:45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在台灣,情人們可以紀念的節日,除了情人間浪漫的定情、訂婚日,還有2月14號情人節、3月14日白色情人節,還有農曆七夕的中式情人節。
提到情人節慶,因西方節慶流行的關係,大家首先會想到玫瑰花、巧克力、兩人甜蜜晚餐約會。七夕時,也有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或者向織女「乞巧」的節慶活動。但在台灣的多元族群中,各族傳統的婚慶、定情方式都不相同,卻較少被提起。
長輩扮演重要角色
埔里的噶哈巫族是平埔族一支,73歲的族人潘英珠說,以前貧困的年代,男女雙方結婚不可能像現在一樣,有拍婚紗、精緻的喜餅禮盒、大宴親友等。「男女雙方看對眼,還要經過兩方家長同意。」潘金珠說,當年長輩們比較喜歡的男女結婚組合,通常都要男方年紀大於女方。
她也說,當年的聘金沒辦法給到黃金或好幾十萬,因幣值關係,「窮人家的聘金頂多只有幾塊錢」。潘金珠回憶,以往還可以上山打獵的時代,每當有人結婚,族中男性就要負責去打獵,包括山豬肉、鹿肉,都是桌上佳餚。但是也因為貧窮,沒辦法宴請太多朋友,最多就是請親戚與長輩前來參加婚禮。
達悟族的希婻‧瑪飛洑說,早期達悟族男女情投意合,因部落風氣較保守,不會公開高調曬恩愛。部落男性會前往心儀對象耕作務農之處,以唱歌的方式表達心意。
「雙方長輩同意訂婚之後,女方要到婆家幫忙做家務事、務農,男方則要協助女方家砍柴一類的勞力工作。」希婻‧瑪飛洑說。
泰雅族、中坑國小校長比令‧亞布介紹,在還可文面的時代,泰雅族人能夠談戀愛或者論及婚嫁的時間,是男女雙方都有文面之後才能進行,意謂已經成年,能夠參與社交活動。
比令‧亞布說,在祭典與慶祝場合,男女雙方以歌舞表達情意,並用口簧琴吹奏傳情。當情侶決定要結婚成家,得先由兩邊的家長會同部落耆老或者頭目,由男方到女方家提親。
有趣的是,早期泰雅族人提親時,即使是準親家,大家也不會把話說得太明白。「用比喻的方式,藉著植物、動物的生長、遷徙,來隱喻、探試兩方家庭
▼0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