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政治新聞-習訪美深意 消弭美戰略猜忌

旺報 - 2012年2月20日 上午5:30
旺報【特派員林琮盛北京觀察】
上周,大陸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前往美國進行為期5天的工作訪問。習近平此行最大的目的,除了讓美國深入認識這位中國未來的「儲君」外,更重要地,在於緩解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猜忌。用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的話說,就是「中美之間的信任赤字」。
習近平在美國提出的四點主張:借鏡歷史、登高望遠、互尊互信、互利共贏等十六字箴言,寄希望的,就是緩和美國對中國崛起後的戰略猜疑。
哥本哈根會議見轉折
中國內部有一股聲浪即認為,中美信任赤字的轉折,源自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有趣的是,在氣候大會的前一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北京時,中美關係還處於融洽的「蜜月期」。
但哥本哈根會議中,當觸及到各國切身利益的發展問題時,卻儼然形成了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的對立態勢。當時,中國搖身一變,成為占了全球人口近8成的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和美國分庭抗禮。會議期間,兩大陣營不時瀰漫火藥味。此舉讓美國戰略學派驚覺,中國是否開始走向另一條「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道路。儘管中國不這麼認為。
進入2010年,中美隨即歷經一連串的震盪事件,如歐巴馬會見達賴喇嘛、宣布對台軍售、韓國天安艦事件、美韓的黃海軍演等,諸多讓中國國內民眾視為「劍指中國」的行動,中美戰略關係開始進入低潮期。
美國宣示重返亞洲
為了緩和日益加深的中美矛盾,中共高層決定,把中美關係作為2011年的外交重心。故此,才有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赴美國是訪問。
但中美的信任赤字似乎未隨著胡錦濤的訪美之行有根本的改變。去年中旬,南海問題爆發,美國在背後(特別是菲律賓)的推波助瀾,又挑起中國國內對美國的反感。
這種反感,更在去年11月在夏威夷舉辦的APEC高峰會中,歐巴馬毫不掩飾的宣布「美國將重返亞洲」及刻意漏掉中國的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等動作,達到了頂點。許多中國的知識菁英和民眾多認為,遏制中國崛起才是美國的「醉翁之意」。
尤其,中國軍方的鷹派聲音還掀起「美國正對中國打造C形包圍圈」論調;但中國主流的菁英觀點仍認為,美國並未進入真正的「圍堵」階段,但也不再是純然的合作交往。界在之間的「contagement」(圍合)應是較為準確的概念。
亞太國家重產業利益
一方面,美國仍積極和中國進行經濟的合作交流;在軍事上,則結合老盟友(菲
▼5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