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經新聞-戰略高手-堅持 追求卓越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23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劉家熙】
台新投信在總經理藍新仁領軍下,不畏2011年歐債風暴危機,旗下台新北美收益資產證券化基金去年大漲9.44%成為大黑馬,榮登2011年台灣投信558檔基金的榜首。對此,藍新仁認為,追求卓越是經營一家公司的目標,但是人生追求的過程是漸進、穩健、分階段的前進,只要一直走下去,一定會達到的。
台新投信隸屬於金控集團,藍新仁於2009年6月加入台新投信,同年10月由投資長出任總經理至今,基金規模持續成長。去年不畏歐債風暴,基金規模由前年底的611億元一路走高到去年底的804億元,成長幅度僅次於積極發行ETF的寶來投信。藍新仁給自己的使命,就是帶領基金規模持續往前衝,並服務更多金控客戶為首要條件,也希望公司能成為投資人長期信賴,並兼具品牌績效及產品特色的投信公司。
外圓內方的藍新仁,「堅持」是他的理念,選擇證券市場則是他畢業之後的人生抉擇。當初他從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班畢業後,即進入職場打拚,求職過程中曾經在債券或是股票市場發展的2份工作中陷入抉擇,後來選擇台証投顧擔任研究員,一路走來,在研究、承銷、衍生性商品、投信相關業務發展至今。
憶林克孝 眼泛淚光
藍新仁提及擔任研究員時,受到日前發生山難的前台新金控總座林克孝提攜,眼中泛著淚光。藍新仁說,當時林克孝是他長官,在工作上給予他充分的授權,他做了一年半的研究員後,即升遷負責研究團隊,當時他始終擔心自己的資歷及輩份不夠,很難管理同仁,對新工作頗為徬徨。但是林克孝不但給了他很大自我成長空間,也在工作上充分授權,讓他發揮極大的彈性,工作上得心應手。之後林克孝從承銷部轉任資本市場部後,藍新仁也請調至資本市場部與林克孝共事,是一路走來的好夥伴。
之後,隨台灣開放衍生性金融商品入市,民國86年藍新仁轉任台証證券負責衍生性商品部的成立籌備業務,當時台股的投資人甚至從業人員,對認購權證相關金融性商品極為陌生。藍新仁及其餘同事共8名初生之犢,從一無所有到自行發展至風控避險、發行商品,甚至之後到各證券分公司演講,教育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新知,打造從零到有的歷練。儘管87年之後遇到亞洲金融風暴,一度讓市場沈潛了1~2年,目前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出籠,成為市場的新金融商品,並蔚為主流,顯示藍新仁當初對市場未來的脈動,極具前瞻性。
了解個股真價值 才能獲利
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情。他認為,投資人如果一直只想到自己成本高低,就會陷入成本迷思,通常投資人只賺了2成,就心滿意足
台新投信在總經理藍新仁領軍下,不畏2011年歐債風暴危機,旗下台新北美收益資產證券化基金去年大漲9.44%成為大黑馬,榮登2011年台灣投信558檔基金的榜首。對此,藍新仁認為,追求卓越是經營一家公司的目標,但是人生追求的過程是漸進、穩健、分階段的前進,只要一直走下去,一定會達到的。
台新投信隸屬於金控集團,藍新仁於2009年6月加入台新投信,同年10月由投資長出任總經理至今,基金規模持續成長。去年不畏歐債風暴,基金規模由前年底的611億元一路走高到去年底的804億元,成長幅度僅次於積極發行ETF的寶來投信。藍新仁給自己的使命,就是帶領基金規模持續往前衝,並服務更多金控客戶為首要條件,也希望公司能成為投資人長期信賴,並兼具品牌績效及產品特色的投信公司。
外圓內方的藍新仁,「堅持」是他的理念,選擇證券市場則是他畢業之後的人生抉擇。當初他從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班畢業後,即進入職場打拚,求職過程中曾經在債券或是股票市場發展的2份工作中陷入抉擇,後來選擇台証投顧擔任研究員,一路走來,在研究、承銷、衍生性商品、投信相關業務發展至今。
憶林克孝 眼泛淚光
藍新仁提及擔任研究員時,受到日前發生山難的前台新金控總座林克孝提攜,眼中泛著淚光。藍新仁說,當時林克孝是他長官,在工作上給予他充分的授權,他做了一年半的研究員後,即升遷負責研究團隊,當時他始終擔心自己的資歷及輩份不夠,很難管理同仁,對新工作頗為徬徨。但是林克孝不但給了他很大自我成長空間,也在工作上充分授權,讓他發揮極大的彈性,工作上得心應手。之後林克孝從承銷部轉任資本市場部後,藍新仁也請調至資本市場部與林克孝共事,是一路走來的好夥伴。
之後,隨台灣開放衍生性金融商品入市,民國86年藍新仁轉任台証證券負責衍生性商品部的成立籌備業務,當時台股的投資人甚至從業人員,對認購權證相關金融性商品極為陌生。藍新仁及其餘同事共8名初生之犢,從一無所有到自行發展至風控避險、發行商品,甚至之後到各證券分公司演講,教育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新知,打造從零到有的歷練。儘管87年之後遇到亞洲金融風暴,一度讓市場沈潛了1~2年,目前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出籠,成為市場的新金融商品,並蔚為主流,顯示藍新仁當初對市場未來的脈動,極具前瞻性。
了解個股真價值 才能獲利
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情。他認為,投資人如果一直只想到自己成本高低,就會陷入成本迷思,通常投資人只賺了2成,就心滿意足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