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政治新聞-總是誤入歧途的「民間參與」
自由時報 - 2012年1月17日 上午4:24
文/洪淳琦(律師、哈佛法學碩士、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成員)
行政機關在形塑、執行文化政策決策時,廣設各種委員會、顧問團,或以設立基金會方式,直接「避走」到私法領域,對外聘任董事、執行長,引進民間專家學者,想要提升決執行效率,也脫離政府採購、公務員體制限制。所以,從正式立法成立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各縣市的文化基金會,或之前引發爭議的建國百年基金會,都聘請許多學者專家來決定資源分配及政策規劃。
但我們看到避走到私法領域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被議員窮追猛打,基金會職員成天疲於奔命寫聲明稿,說明基金會如何合法使用預算。新任文建會主委上台,要廣納藝文界人士意見,結果半途快閃。現代政府決策的怪現象已經存在很久了:真正受到決策影響、想表達意見的人民,被政府當成張牙舞爪的怪獸,與政府關係良好卻已遠離社會現實的「學者專家」卻被奉為上賓。
我國的文化政策制定,一直都有考慮「民間參與」,但為什麼離文化民主還是這麼遙遠?問題在於政府對於民間參與
行政機關在形塑、執行文化政策決策時,廣設各種委員會、顧問團,或以設立基金會方式,直接「避走」到私法領域,對外聘任董事、執行長,引進民間專家學者,想要提升決執行效率,也脫離政府採購、公務員體制限制。所以,從正式立法成立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各縣市的文化基金會,或之前引發爭議的建國百年基金會,都聘請許多學者專家來決定資源分配及政策規劃。
但我們看到避走到私法領域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被議員窮追猛打,基金會職員成天疲於奔命寫聲明稿,說明基金會如何合法使用預算。新任文建會主委上台,要廣納藝文界人士意見,結果半途快閃。現代政府決策的怪現象已經存在很久了:真正受到決策影響、想表達意見的人民,被政府當成張牙舞爪的怪獸,與政府關係良好卻已遠離社會現實的「學者專家」卻被奉為上賓。
我國的文化政策制定,一直都有考慮「民間參與」,但為什麼離文化民主還是這麼遙遠?問題在於政府對於民間參與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