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經新聞-一次讀懂歐債危機:時事篇
經理人月刊 - 2012年2月15日 下午11:29
從金融海嘯到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出了哪些問題? 發生歐債危機的各國將要縮衣節食,償還債務,刪減政府開支,而台灣產業以外銷為主,當海外需求降低,訂單自然減少,或許更多人得放無薪假。然而,歐債危機最終根源在全球貿易失衡。除了赤字國的不知節制,出口國過度依賴赤字國消費,也是造成災難的間接推手。
歐債危機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12月,希臘因欠下鉅額公債,導致債信被信評公司降級,不得不向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申請紓困。當時,多數人以為這是單一國家的問題,想不到,2010年中,愛爾蘭與葡萄牙同樣被降評;2011年,義大利與西班牙也出現類似狀況。全球各國這才驚覺,這是一場連鎖危機。
這5國總計欠下超過8兆美元的債務,等於全球資金總額的15%。當初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引發金融海嘯時,其總資產也只有6390億美元,歐豬五國的債務總額,已達到雷曼的12倍。若這次再無法解決問題,將重創全球經濟。
原本在歐元區有「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簡稱SGP公約),規定各國政府的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但現今,歐豬五國的赤字幾乎都超過GDP的10%(其中希臘更高達15.4%),義大利與希臘的債務更高達GDP的120%左右──這兩國人民一整年所賺的錢,拿來還債都不夠。
歐債近因: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提高
為什麼它們會欠下如此大規模的債務?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表示,歐債問題的直接起因,源自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為了因應海嘯帶來的衝擊,各國政府無不提高紓困金、失業補助,加強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這也讓歐盟決定暫時不嚴格執行SGP公約,造成各國債務飆高。從統計數據也能看到,2009年歐洲各國的政府赤字都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左右。而《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研究了過去百年來的資料發現,金融危機發生後,三年內政府債務平均會增加86%。
而且,一旦政府祭出寬鬆的財政政策,就很難再回復緊縮,往往讓債務愈欠愈多。沈中華說明,在民主國家,政府都希望討好選民,例如台灣也在金融海嘯時發放消費券、對失業者補助1萬8000元、民眾買車可補助3萬元等。然而,這些都是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而接受補助的部門度過不景氣後,也不見把錢還給政府,好比汽車業去年業績不錯,卻也不用多繳稅。「各國政府變成送錢,不是借錢給產業度過難關,」沈中華說,政府救產業,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提供利率很低的援助、甚至拿一點股權,但要有借有還,不能只是平白送錢。
歐債遠因:各國競爭力不同,匯率卻綁死
除了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雪上加霜,歐債問題還有一個結構性的因素:歐元區內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卻採用歐元的統一匯率與利率,體質弱的國家無法以貶值促進出口,也無法降息來刺激投資,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局面。
舉例來說,歐元區內的德國已是出口大國,勞工薪資又便宜,因而能不斷地吸引投資(1997~2008年,德國每年薪資約成長2%,歐元區平均是2.9%,希臘高達6.4%,企業當然會往德國去);經濟體質較差的西班牙、希臘等國,若能以貶值來提升出口競爭力,或許能改善現狀,現在卻被綁死在歐元架構下,政府唯一刺激經濟的武器,只剩下擴大政府支出、採用各種補助政策。而德國出口貿易所賺來的錢,又拿來購買各國公債(等於是借錢給各國),造成歐債問題的惡性循環。
歐豬各國,各有不同的內部問題
當然,歐豬五國會有今天,也都有自己內部的問題。例如《自食惡果》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就稱希臘人「對政府支出的管控荒腔走板,每個人都不惜以公益為代價,追求私利。」過去12年內,希臘公務員的薪資增加了一倍(還沒算他們所收的賄賂),公務員薪資大約是民間企業的三倍。希臘國營鐵路一年獲利1億歐元,但薪資支出卻高達4億歐元,還要加上3億歐元的其他費用。希臘財政部長曾抱怨:「出錢讓所有火車旅客搭計程車,都比維持一個鐵路公司便宜!」
此外,由於教師福利好,希臘平均每個學生聘請的老師人數,是芬蘭的4倍。然而芬蘭是歐洲教育水準最高的國
歐債危機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12月,希臘因欠下鉅額公債,導致債信被信評公司降級,不得不向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申請紓困。當時,多數人以為這是單一國家的問題,想不到,2010年中,愛爾蘭與葡萄牙同樣被降評;2011年,義大利與西班牙也出現類似狀況。全球各國這才驚覺,這是一場連鎖危機。
這5國總計欠下超過8兆美元的債務,等於全球資金總額的15%。當初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引發金融海嘯時,其總資產也只有6390億美元,歐豬五國的債務總額,已達到雷曼的12倍。若這次再無法解決問題,將重創全球經濟。
原本在歐元區有「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簡稱SGP公約),規定各國政府的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但現今,歐豬五國的赤字幾乎都超過GDP的10%(其中希臘更高達15.4%),義大利與希臘的債務更高達GDP的120%左右──這兩國人民一整年所賺的錢,拿來還債都不夠。
歐債近因: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提高
為什麼它們會欠下如此大規模的債務?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表示,歐債問題的直接起因,源自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為了因應海嘯帶來的衝擊,各國政府無不提高紓困金、失業補助,加強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這也讓歐盟決定暫時不嚴格執行SGP公約,造成各國債務飆高。從統計數據也能看到,2009年歐洲各國的政府赤字都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左右。而《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研究了過去百年來的資料發現,金融危機發生後,三年內政府債務平均會增加86%。
而且,一旦政府祭出寬鬆的財政政策,就很難再回復緊縮,往往讓債務愈欠愈多。沈中華說明,在民主國家,政府都希望討好選民,例如台灣也在金融海嘯時發放消費券、對失業者補助1萬8000元、民眾買車可補助3萬元等。然而,這些都是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而接受補助的部門度過不景氣後,也不見把錢還給政府,好比汽車業去年業績不錯,卻也不用多繳稅。「各國政府變成送錢,不是借錢給產業度過難關,」沈中華說,政府救產業,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提供利率很低的援助、甚至拿一點股權,但要有借有還,不能只是平白送錢。
歐債遠因:各國競爭力不同,匯率卻綁死
除了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雪上加霜,歐債問題還有一個結構性的因素:歐元區內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卻採用歐元的統一匯率與利率,體質弱的國家無法以貶值促進出口,也無法降息來刺激投資,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局面。
舉例來說,歐元區內的德國已是出口大國,勞工薪資又便宜,因而能不斷地吸引投資(1997~2008年,德國每年薪資約成長2%,歐元區平均是2.9%,希臘高達6.4%,企業當然會往德國去);經濟體質較差的西班牙、希臘等國,若能以貶值來提升出口競爭力,或許能改善現狀,現在卻被綁死在歐元架構下,政府唯一刺激經濟的武器,只剩下擴大政府支出、採用各種補助政策。而德國出口貿易所賺來的錢,又拿來購買各國公債(等於是借錢給各國),造成歐債問題的惡性循環。
歐豬各國,各有不同的內部問題
當然,歐豬五國會有今天,也都有自己內部的問題。例如《自食惡果》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就稱希臘人「對政府支出的管控荒腔走板,每個人都不惜以公益為代價,追求私利。」過去12年內,希臘公務員的薪資增加了一倍(還沒算他們所收的賄賂),公務員薪資大約是民間企業的三倍。希臘國營鐵路一年獲利1億歐元,但薪資支出卻高達4億歐元,還要加上3億歐元的其他費用。希臘財政部長曾抱怨:「出錢讓所有火車旅客搭計程車,都比維持一個鐵路公司便宜!」
此外,由於教師福利好,希臘平均每個學生聘請的老師人數,是芬蘭的4倍。然而芬蘭是歐洲教育水準最高的國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