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地方新聞-尋訪千塘鄉 水鄉魅力誰與爭鋒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2月13日 下午1:26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尋訪千塘鄉 水鄉魅力誰與爭鋒
作者:廖靜蕙 全球最權威的旅遊雜誌「孤獨星球」將台灣列為2012年10大旅遊景點之一,看中自行車、步道將台灣全島串聯起來,使得旅者得以造訪沿島的壯闊山海。而桃園縣因國際機場之便,幾乎是國際旅客必經之地,作為國際旅客踏入台灣的第一站,桃園縣為旅客打開的那扇窗,將帶來什麼視野呢?
桃園的大自然美景不惶多讓,除此之外,桃園因為地形以及農業社會時期發展出來的埤塘,連接水圳,綿密發展出有如葉脈的灌溉系統,讓桃園縣「千塘鄉」的名號不脛而走,看好台灣的慢活旅遊,埤塘創造的多元意涵,或能為桃園,甚至台灣的旅遊業加分。 埤塘:人工智慧百年經典
桃園地形屬於台地,是向上拱起的平地,有別於一般人常見的池塘、水塘,往地下挖出池子,並且各自獨立,埤塘則是先民於台地傾斜起伏處鑿地築池,利用天然雨水貯存以供灌溉,塘與塘之間,還有水路一脈相連,所形成的特殊景觀。
這樣的發展乃源於桃園台地區域內河流短促,素有「斷頭河」之稱,再加上降雨不均、豐枯水期降水落差大,而農業耕種需要灌溉、水源,在雨水貯留時間甚短、可引用之水源有限情形下,遂發展出將水路引到農地附近的埤塘設施。
這種人文地貌也是台灣獨特且珍貴的文化資產,在經過多年都市開發洗禮後,埤塘正在消失。桃園縣在清朝末年有上萬口埤塘,根據2003年中央公告的航照圖資料顯示,桃園縣內共有3,345口埤塘,但城鄉發展處2011年資料顯示,中央公告的埤塘僅剩2,851口。這些埤塘大多屬於私人以及水利會所有,桃園以及石門水利會管理的埤塘約有700多口。 自治條例兼顧民眾權益
為了珍視埤塘價值,縣府先是於2004年提出「桃園縣埤塘水圳新生整體發展計畫」, 2005年完成「埤圳新生工程示範點整體發展計畫」,初步遴選桃園、中壢、楊梅、觀音等9處示範點;2007年初於高鐵桃園站完成第一個示範埤塘「青塘園」、2008年完成第二個示範埤塘「桃園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作為埤塘水圳新生利用之示範,重新拉近埤塘與人們的距離。
2009年8月桃園縣政府設立「桃園縣埤塘水圳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2010年9月初再通過「埤塘水圳審議委員會組織辦法」,同年,再向文建會提出將埤塘水圳登入文化景觀,踏入列名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第一步。
埤塘自治條例雖已完成,但必須要有公告的過程,而桃園的埤塘大多為私人所有,必須顧及民眾權益。桃園縣政府城鄉局長吳啟民表示,目前尚未有埤塘經過公告適用於自治條例,但縣府正積極思考釋出利多,鼓勵民眾願意將埤塘捐給政府管理。
縣府為了落實埤塘自治條例,積極地發展相關配套。其中之一是以都市計畫容積移轉的方式,鼓勵民眾捐出埤塘,並同意變更埤塘周邊的地目,用交換條件的方式讓縣府取得埤塘的所有權,民眾也得以彈性使用土地。 埤塘:常民記憶 兼具生態價值
傳統農用埤塘,雖為人為開發所形成的水域環境,卻具備濕地的功能。濕地被稱為大地之腎,是水資源過濾涵養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許多水生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埤塘更具有調節微氣候、涵養水資源、防洪、文化資產、經濟生產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表現,不是缺水就是驟降暴雨,造成旱澇不均的現象,在暴雨時期,埤圳系統有如海綿,發揮吸收的功能,將這些水量儲存到地下去,到了枯水期仍保有地下救命水。
埤塘另一項冷卻功能,也有助於減少都市熱島效應。一到夜晚,都市因為水泥化溫度不降反升,而埤塘釋放出的冷空氣與熱空氣產生對流,有效降低熱氣與溫度。埤塘雖為人力開發,但利用地勢挖出的水塘,既有土、又有水,對於生物是極佳的棲息環境,不自覺中創造生物多樣性功能。
埤塘的發展是如此與當地人文風土緊密結合,人們曾習於埤塘的陪伴,賦予它生活上的功能與角色
作者:廖靜蕙 全球最權威的旅遊雜誌「孤獨星球」將台灣列為2012年10大旅遊景點之一,看中自行車、步道將台灣全島串聯起來,使得旅者得以造訪沿島的壯闊山海。而桃園縣因國際機場之便,幾乎是國際旅客必經之地,作為國際旅客踏入台灣的第一站,桃園縣為旅客打開的那扇窗,將帶來什麼視野呢?
桃園的大自然美景不惶多讓,除此之外,桃園因為地形以及農業社會時期發展出來的埤塘,連接水圳,綿密發展出有如葉脈的灌溉系統,讓桃園縣「千塘鄉」的名號不脛而走,看好台灣的慢活旅遊,埤塘創造的多元意涵,或能為桃園,甚至台灣的旅遊業加分。 埤塘:人工智慧百年經典
桃園地形屬於台地,是向上拱起的平地,有別於一般人常見的池塘、水塘,往地下挖出池子,並且各自獨立,埤塘則是先民於台地傾斜起伏處鑿地築池,利用天然雨水貯存以供灌溉,塘與塘之間,還有水路一脈相連,所形成的特殊景觀。
這樣的發展乃源於桃園台地區域內河流短促,素有「斷頭河」之稱,再加上降雨不均、豐枯水期降水落差大,而農業耕種需要灌溉、水源,在雨水貯留時間甚短、可引用之水源有限情形下,遂發展出將水路引到農地附近的埤塘設施。
這種人文地貌也是台灣獨特且珍貴的文化資產,在經過多年都市開發洗禮後,埤塘正在消失。桃園縣在清朝末年有上萬口埤塘,根據2003年中央公告的航照圖資料顯示,桃園縣內共有3,345口埤塘,但城鄉發展處2011年資料顯示,中央公告的埤塘僅剩2,851口。這些埤塘大多屬於私人以及水利會所有,桃園以及石門水利會管理的埤塘約有700多口。 自治條例兼顧民眾權益
為了珍視埤塘價值,縣府先是於2004年提出「桃園縣埤塘水圳新生整體發展計畫」, 2005年完成「埤圳新生工程示範點整體發展計畫」,初步遴選桃園、中壢、楊梅、觀音等9處示範點;2007年初於高鐵桃園站完成第一個示範埤塘「青塘園」、2008年完成第二個示範埤塘「桃園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作為埤塘水圳新生利用之示範,重新拉近埤塘與人們的距離。
2009年8月桃園縣政府設立「桃園縣埤塘水圳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2010年9月初再通過「埤塘水圳審議委員會組織辦法」,同年,再向文建會提出將埤塘水圳登入文化景觀,踏入列名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第一步。
埤塘自治條例雖已完成,但必須要有公告的過程,而桃園的埤塘大多為私人所有,必須顧及民眾權益。桃園縣政府城鄉局長吳啟民表示,目前尚未有埤塘經過公告適用於自治條例,但縣府正積極思考釋出利多,鼓勵民眾願意將埤塘捐給政府管理。
縣府為了落實埤塘自治條例,積極地發展相關配套。其中之一是以都市計畫容積移轉的方式,鼓勵民眾捐出埤塘,並同意變更埤塘周邊的地目,用交換條件的方式讓縣府取得埤塘的所有權,民眾也得以彈性使用土地。 埤塘:常民記憶 兼具生態價值
傳統農用埤塘,雖為人為開發所形成的水域環境,卻具備濕地的功能。濕地被稱為大地之腎,是水資源過濾涵養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許多水生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埤塘更具有調節微氣候、涵養水資源、防洪、文化資產、經濟生產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表現,不是缺水就是驟降暴雨,造成旱澇不均的現象,在暴雨時期,埤圳系統有如海綿,發揮吸收的功能,將這些水量儲存到地下去,到了枯水期仍保有地下救命水。
埤塘另一項冷卻功能,也有助於減少都市熱島效應。一到夜晚,都市因為水泥化溫度不降反升,而埤塘釋放出的冷空氣與熱空氣產生對流,有效降低熱氣與溫度。埤塘雖為人力開發,但利用地勢挖出的水塘,既有土、又有水,對於生物是極佳的棲息環境,不自覺中創造生物多樣性功能。
埤塘的發展是如此與當地人文風土緊密結合,人們曾習於埤塘的陪伴,賦予它生活上的功能與角色
▼0則網友回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