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經新聞-特稿/大陸經濟情勢及宏觀調控政策

中央日報 - 2012年2月25日 上午10:32
(一)前言
為因應2008年秋季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衝擊,中共採取以擴大內需為主的刺激經濟景氣政策,維持大陸經濟的穩定增長,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支撐力量,但是卻也使大陸經濟陷於應採取擴張性政策,或是緊縮性政策的矛盾中,再加上目前正在蔓延中的歐債危機,更增添了宏觀調控政策新的變數。儘管最近大陸國家副主席在「中」美經貿合作論壇開幕式上表示,2012年大陸經濟將按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決不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但是在同一時間,大陸中國人民銀行卻宣佈自2012年2月24日起下調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這是今年首度調降存款準備率。這顯示出大陸緊縮貨幣政策轉向,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將是大陸經濟的主要目標。
(二)當前大陸經濟情勢及其特點
由於面臨外?儲備快速增長,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國內農產品供需失衡等因素的影響,2004∼2007年間,大陸出現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現象。為此,2008年中共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便在於「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兩防)。但是2008年年底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共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轉為「擴內需」、「保增長」。為刺激經濟景氣,中共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大陸中央政府公共投資1.18兆元(人民幣),帶動引導社會投資4兆元,並採取“適度寬鬆”的貨?政策,並多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率。在這些刺激經濟景氣的方案下,2010年中國大陸GDP增長率達10.3%。大陸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表現於農業生產形勢良好,糧食生產連年增產;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消費、投資、進出口三大需求也保持較快增長,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等。但是在經濟回復平穩發展的同時,大陸經濟也存在著諸多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必須加以克服。其中,短期間迫在眉睫的便是足以影響,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走向的通貨膨脹問題。
2011年中共的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基本上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軸,「調結構、穩物價、保民生、促改革」是經濟政策的主要內涵,而短期間則是把穩定物價總水平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確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很顯然的,維持物價的穩定是2011年中共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
基於此,2011年中共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是從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非常態政策,回到經濟正常運行的狀態,主要任務有三:其一是保證經濟刺激政策平穩退出而不影響經濟增長;其二是合理消化刺激政策所帶來的通膨壓力逐漸加大等副作用,使經濟平順發展;其三重新恢復為應對金融危機而被擱置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健全經濟體制。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公佈的資料顯示,2011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9.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幅度為5.4%,這與4%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確實存有相當的差距。但是若與2011年7月份CPI高達6.5%相較之下,能在12月將CPI控制在4.1%,顯現出中共所採取的控制貨?供應量、發展生產、保證供給等措施確實發揮相當的成效。
就整體經濟情勢而言,2011年大陸經濟情勢的發展表現出相對平穩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並且還出現高耗能產業發展迅速加快、供電緊張矛盾加劇;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面臨經營壓力;地方債務嚴重,影響經濟調控;以及物價漲勢難以壓抑等問題。
(三)大陸經濟出現停滯膨脹現象?
在大陸經濟呈現相對平穩發展過程中,卻也出現值得關切的問題,亦即經濟增長率呈現逐季下滑的現象。2010年第一季和第二季大陸GDP增長率為11.9%和10.3%,第三季為9.6%。前二季較高的經濟成長率基本上是2009年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因基期過低所造成的結果。但是自2010年第四季大陸GDP的增長率達9.8%以來,2011年每一季GDP的增長速度則呈現9.7%、9.5%、9.1%和8.9%的逐季下滑的情況。
大陸GDP增長率連續5個季度下滑,主要原因是外需和投資增長速度減緩所造成的影響。根據大陸所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2%,比2010年下降0.6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負5.8%,比2010年下降13.7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是51.6%,比2010年上升14.3個百分點。很顯然的,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增大。不過,消費對大陸經濟的拉動作
▼0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