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地方新聞-吳念真空中對談-桃花源,就在腳下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3月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策畫籌備: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
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已經很少動筆。將他奉為寫作啟蒙者的吳念真不免好奇:「什麼時候可以完成長篇小說?」忙著為孩子說故事的黃春明,卻寧願把心思放在兒童劇本上頭,並張羅著「稻草人集合」活動。今年春天,他還要為宜蘭的藝文人開個咖啡館,在「談笑有鴻儒」之間,實現心中的故鄉桃花源。
應本報、紙風車基金會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 :三六八鄉鎮市區第二哩路」專題之邀,吳念真和黃春明這兩位書寫小人物、搞兒童劇的鄉土文化人開講了起來,黃春明也發出他最新的動員令:在宜蘭火車站前開一個聚合藝文人才的咖啡館,讓大人小孩來到宜蘭,能夠有個接觸宜蘭藝文的地方。
進行社區營造 做事不怕人太多
蘭陽博物館的出口處,矗立著黃春明的詩作《龜山島》。這個蘭陽遊子的路標,在黃春明筆下洋溢濃重的鄉愁,那是他自己的寫照。年少就離開出生地羅東的黃春明,創作源頭和素材卻離不開蘭陽平原,以文學創作積累聲名後,在礁溪龍潭買了房子,讓身心都回到故鄉。早在文建會喊出「社區總體營造」前,他便成立了「吉祥巷工作室」,進行文史博物調查和社區營造,「因為孩子們竟然連簡單的植物都不認得。」
現在,黃春明的「事業」和黃大魚兒童劇團都擠在宜蘭演藝廳的小辦公室中。包含「額頭上貼了一枚無形的宜蘭標籤的人們」辦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都在這裡簡陋地編輯著。在這個雜誌嫌多的時代,這本雜誌的發刊詞卻說著:「做事不怕人多」,因為他們愛著宜蘭。
美麗的桃花源 就在大家的心裡
「我如果真的要做什麼,就會在宜蘭做。」從九○年代初,
黃春明就在宜蘭耕耘他的文化教育理念,他認為現代人的問
題就是缺乏對土地和文化的認同。「農業社會時,沒有人會離
開故鄉,因此人對土地的感情不是人和人之間那句我愛你可以比的。」
黃春明引用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說,人最重要的認同就是對出生地
的認同,家鄉的約束力讓人不敢在長成的地方當「剪鈕仔」或流氓
▼0則網友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