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娛樂新聞-電影產業需要政策利多支持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1月28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本報訊】
很多在電視機前收看上周六金馬獎頒獎典禮的台灣觀眾,心情可能也跟《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說的一樣,一路揪著心,直等到最後一個大獎「最佳劇情片」獎留在台灣,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吧。
金馬獎是以華語電影為競賽對象,不限於已經在院線上演的電影,有時會發生角逐大獎的熱門片,因為還沒有在台灣公開上映,觀眾不熟悉的現象,再加上過去曾有一段時間台灣電影處於低迷狀態,金馬獎上港、陸電影成了大獎常客,多少影響了本地觀眾對金馬獎頒獎典禮投入的熱情,畢竟金馬獎是在台灣舉辦,台灣自己有多少優秀的電影工作者與作品可以入圍、得獎,終究還是許多觀眾在意的事情。
這幾年,台灣電影復甦,大片、好片紛出,且在票房上屢創佳績,甚至在海外市場傳出捷報,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造成轟動,目前已創造了兩億台幣的票房,估計每十個香港人就有一人已看過這部電影;更別說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製作的原住民史詩片《賽德克.巴萊》,以七億元的成本、至今累超過八億元的票房,大幅打開台灣電影的規模;連本屆最佳男主角獎得主劉德華都在領獎致詞時表示,期望香港電影能夠像台灣電影一樣,走出谷底,再現過去曾有的風華與影響力。
國片復甦帶來正向的循環,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就有電影人指出,《賽德克.巴萊》等電影,吸引了非傳統電影界的資金進入,讓台灣電影有了更多些活水資源,有了進一步製作出不同電影的機會。總歸而言,電影要好看,才能讓觀眾願意進電影院,電影要賺錢,才能讓更多投資者願意投資。也就是說,創意者與投資者可以對話,創作者與觀眾可以對話,目前看來,台灣電影界慢慢發展出有效的製作與投資環境,使得產業有逐步擴大的可能。
當然,電影並非一定要大製作才能有好作品。這次奪下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獎等大獎的香港片《桃姐》,和台灣的《那些年》都可說是小品立大功。一部電影最重
▼網友的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