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娛樂新聞-在矛盾之中,依舊單純專一

PAR表演藝術雜誌 - 2011年12月11日 上午2:20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在矛盾之中,依舊單純專一
從八歲時與祖賓.梅塔及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後,美籍韓裔小提琴家張莎拉就走上了職業演奏家的路途,與其他亞裔音樂神童一樣,度過馬不停蹄的演奏兼顧課業的巡迴演奏童年。即便有過疑問,但她也依順地走著音樂的路途,也衷心喜愛古典音樂的世界,甚至視歐陸為她音樂生命的源頭。「一天到晚飛來飛去,在不同的城市演出,當然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我的秘訣是,只要你真心享受表演這件事,那就值得了!」張莎拉說。
人物小檔案
 1980年12月10日生於美國費城。父親為作曲家,母親為小提琴家與音樂教師。  8歲那年在紐約交響樂團初次登台。  曾獲選為新聞週刊「20大最具影響力的女人」之一,世界經濟論壇(WEF)更評選她為全球青年領袖。  2005年,耶魯大學以張莎拉之名在斯普拉格會堂(Sprague Hall)設了一席位。  2011年出任美國大使館的藝術大使。
一般人印象中的張莎拉,不外乎在舞台上與無數個指揮大師、國際頂尖交響樂團共同譜出動人樂音的迷人身影,以及她從小到大那些自我要求甚高的小軼事。儘管她總是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但努力維持規律的練琴進度,是萬變中唯一的不變。
觀眾也許只見到她在舞台上震懾全場的霸氣,或是在演奏事業與學業上的嚴謹,就像許多「音樂神童」給人的印象一般──,成名得早,也成熟得早。早在八歲時即與祖賓.梅塔及其所指揮的紐約愛樂演出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從那時起,也開啟了張莎拉征戰各大音樂廳的演奏生涯;如今邁入而立之年的她,眉宇眼神間,卻始終如小女孩般地單純又靈巧。
矛盾的童年,沉默的反叛
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作為一個擁有一對亞裔父母的音樂神童而言,似乎就注定了他們的童年要抱著趕不完的學校功課,在一個又一個巡演城市的旅館中度過。小時候的張莎拉也是如此──——由張莎拉的父母親自擔任她的經紀人,小心翼翼地為她規劃未來,不讓她接超過她所能負荷的演出場次,更確保她在巡迴演出的同時也能兼顧課業。在那些日子裡,張莎拉回憶著:「有時候要忍受長途飛行、儘量保持每天都能規律地練琴、也少不了要出席一個又一個的晚宴。每天回到旅館後,還必須完成學校的作業。我記得好多次都得拿著那一張張手寫的作業,到旅館大廳傳真給老師。」
這麼辛苦的求學歷程,終於在電子郵件問世後替張莎拉省卻一樁麻煩──。至少她不再需要手寫、也不再需要傳真了。不過,和同學聚少離多的日子,也讓張莎拉無法像一般人一樣享受平淡的學校生活。雖然和同學們感情都不錯,但有時候同學看著張莎拉總是可以因為演出的緣故請長假,心理難免感到不平衡。好在多年來的巡演生涯,迫使張莎拉必須要和「較年長」的同學同班,大家也都能用較成熟的態度來面對這位明星同學。
面對這個「在不平凡之中努力平凡」的童年,張莎拉當然不是沒有抱怨過。在父母嚴謹的要求下,這位小小音樂家總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她又要練琴、又要讀書、又要面臨「職業音樂家」生涯免不了的社交場合──。終歸一句,──為什麼父母要對她這麼嚴格?不過她可沒像那些叛逆期的青少女一般大吵大鬧,反而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我想為了家裡的安寧,還是算了。」這麼順服的一句話,卻顯出她心中「不得不認命」的壓抑反叛。
亞洲的血液,歐陸的樂音
一九八○年生於費城的張莎拉,來自一個韓裔家庭,就像大多數的亞洲移民家庭一樣,從小父母親就堅持傳統的韓國家庭教育,要求張莎拉學習韓國文化、在家裡要說韓文、甚至在重要場合要穿上韓國傳統服飾。儘管韓國文化與美國文化,正是張莎拉成長的背景,不過她卻將歐陸視為她音樂生命的源頭。不論是她在茱莉亞音樂院的求學時期,或是當她巡迴世界各地、與不同的交響樂團合作時,這些來自歐陸的諸多音樂大師們如祖賓.梅塔、慕提、巴倫波英、祖克曼等人,都在張莎拉口中成為:「我生命中如同祖父般的長輩
▼網友的評論▼
  • 仁佑 26日前
    現在的生活真是越來越辛苦,如果現在不改變,未來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
    只要一台可上網的 電腦和1 個半小時的時間
    您就可以在家中安安 靜靜地仔細評估,深入瞭解這份事業!
    100%網絡創業在家工作,適合全職或兼職,給自己一個機會評估 http://bringnewlife.weebly.com

    只要一個決定,改變你一生的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