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娛樂新聞-月琴的消失與重生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月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奕瀠╱調查採訪】
「月琴是台灣樂器之王。」音樂創作者陳明章不論接受訪問或是授課,總像個孩子一般抱著月琴不放,時常話還沒說完,就忍不住彈奏了起來:「聽這聲音,有沒有?」比起說話,他寧可把玩懷中心愛的樂器,藉著樂聲,每一次撥弦都像他的千言萬語,亟欲說服聽眾月琴是土地的聲音,也是台灣文化的心律。而過往被稱為「乞丐琴」的月琴,也在日漸消失的頹勢中,被他拉了起來。二○○八年,陳明章開始在北投授課教琴,並在兩年後成立台灣月琴民謠協會,立志用十年的時間將月琴推廣為台灣的國民樂器。
民謠大師 30年才抓出精髓
九月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行的台灣月琴民謠祭,就是陳明章努力三年的成果。館內可見男女老少帶著琴,隨著台上的講師們輕撥,館外則有國寶級和新世代音樂人各自的音樂同樂會,跨世代交流,不論南北管、歌仔戲、唸歌或是恆春歌謠,上百位觀眾都沉浸在月琴的多樣音色中。
王天佑就是其中一位演出者,五十二年次的他,原是個平凡的上班族,因觀看雲門舞集的《薪傳》被陳達的月琴聲迷住,拜在陳明章門下,三年內竟也成了專業月琴演奏者和講師:「十二平均律入侵後,我們失去自己的聲音。月琴是平民樂器,靠著它,我們找回自己的聲音。」
陳明章素有「台灣民謠大師」之稱,經歷過民歌運動時期的他,和其他創作者一般都是從一把吉他開始「唱自己的歌」,直到廿六歲那年確定以音樂為職志後,才開始思考「什麼是台灣音樂?我的台灣音樂是什麼?」傳奇素人歌手陳達的演出偶然間啟發了他,他摒棄過往學習的西方音樂,投入母語歌曲創作,並重新學習包含月琴在內的台灣傳統樂器,「我抓了三十年,才抓出精髓。」
儘管因電影《海角七號》暴紅,讓彈著月琴的「國寶」茂伯,在過世前成為鄉土文化的重要印象,但在一九九三年,陳明章便以月琴為侯孝賢電影《戲夢人
▼網友的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news 的頭像
      talknews

      每日新聞摘要&網友評論分享

      talk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